首页 > 百廿历程 > 故事 > 正文

少帅的礼堂

发布时间:2022-04-26        作者:熊晓芬        来源:中国科学报

来到西北大学,有一处景点几乎是每个参观者都要前往的,那就是位于学校的大礼堂。然而,单就外形而言,相较于北校区的其他建筑,如图书馆、科研楼、博物馆……大礼堂冠之以,实在是有些勉强——大礼堂仅仅只有一层,白白的外墙、圆圆的屋顶,加之周围几棵绿树的掩映,的确很有些不起眼

但是,西大人却从不单单称其为礼堂,偏偏要在前边冠以字,这又是为什么呢?

大礼堂之,首先在于它的资格老。西北大学现存的校园建筑中,大礼堂是年代最久远的。从上世纪30年代至今,大礼堂历经了近90年的风雨,是学校发展变迁当之无愧的见证者。

此外,大礼堂之还在于它的来头大——它的首倡建设者便是赫赫有名的少帅张学良。

张学良认为,国家大事,当从事于教育一途。在他担任东北大学校长时,就曾倾家财扩建东北大学,连张夫人于凤至都拿出自己的私房钱为东北大学创办了家政系。

九一八事变后,东北大学被迫内迁,先至北平,后随张学良入陕迁到西安。到达西安后的东北大学就落脚在现在的西北大学校园,大礼堂就是在那时建造的。张学良还为东北大学校舍奠基仪式题词:沈阳设校,经始维艰。自九一八,惨遭摧残。流离燕市,转徙长安。勖尔多士,复我河山。现在大礼堂的门前,还能看到刻有少帅题词的石碑。

当时的张学良被世人骂为不抵抗将军,入陕剿共又连连受挫,不仅归乡无望,反陷于连绵内战。正当其时,面对有家不能归的东北大学师生,张学良心中的悲苦和愤懑、对学子学成报国的殷殷之情,都流泻在这短短的几句题词中。

1936年,张学良与杨虎城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,活捉了蒋介石,逼其联共抗日。后张学良护送蒋介石回南京,从此身陷囹圄,东北大学也迁离西安。东北大学西安校址遂被胡宗南的部队占领,称为战时干部训练团第四团,蒋介石携宋美龄曾在这座大礼堂中给军官训话,少帅题词的纪念碑则被军官们挖出来当饭桌用。后来,胡宗南听说有人在背诵张学良的题词,不禁大怒,将石碑砸毁。多亏当时刻碑的白姓石匠冒着风险保存了原碑的拓片,才使得这一珍贵的题词在半个多世纪后得以重见天日。

白山黑水间的东北大学和八百里秦川上的西北大学相隔千里,两校历史却因世事更迭与演变在这座大礼堂里重叠。当年,大礼堂一定不止一次地目睹了少帅勃发的英姿,聆听过少帅带有东北口音的演讲。不知道少帅在作出他一生中最重大的抉择之时,是否在这里徘徊过?也许,在他护送蒋介石回南京之前,来这里向他最关心的东北大学师生们告过别吧。

葬我于高山上兮,望我大陆,大陆不可见兮,只有痛哭。这是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先生写于台湾的诗句。而大陆的这一端,西北大学大礼堂也曾经和西北大学的故知新人,期盼着昔日的少帅在有生之年能故地重游。

斯人已逝,空留下无限追想。碑刻仍存,述说着曾经的故事。少帅在西安完成了他人生中最精彩的一笔,大礼堂穿过岁月沧桑,成就了自身的一段传奇。

新中国成立后,大礼堂仍默默继续着自己的使命。半个多世纪以来,大礼堂见证了有关学校发展大计的制定和通过,感受着无数青年学子的青春热情和活力。在这里,表彰过优秀先进,也产生过校园歌星。在这里,李泽厚讲过美学,李德伦指挥过交响乐;大礼堂演译过崔健的《一无所有》,也回荡过盛中国凄美的《梁祝》。直到现在,西北大学有什么重要的会议、活动,最理想的地点还是大礼堂……

半圆形的屋顶、高而狭的窗户;门口是四根圆柱支撑着一个向外伸出的风雨厅。大礼堂周身没有绚丽的色彩、繁杂的线条、精美的雕花,它古朴、凝重、苍凉。西大人始终精心保留着大礼堂的原貌,唯一的改动是解放后在礼堂的正门墙上镶嵌了一颗红星。现在这颗红星也和它承载的历史一起沉淀在了大礼堂的记忆中。为了使大礼堂与周围的环境和谐,学校还特意保留了在礼堂周围、与礼堂同时期修建的几排平房,使它们形成一个旧时代建筑的群落。

没有高大的现代化建筑在近旁苦苦相逼,大礼堂在绿树掩映下显得格外沉静和悠闲。

(作者系西北大学党委宣传部工作人员)

《中国科学报》 (2019-08-14 6版 人文)


上一页:我和姥爷是校友

下一页:西大校歌故事